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挤眉弄眼、咧嘴、扭脖子……孩子患有抽动障碍,家长该怎么办?

2021-04-10 06:00 来源:齐鲁医院青岛院区
分享到: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可同时存在多种共患病。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01抽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1.抽动前的感觉

抽动前,患儿常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异物感;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肢体紧缩感;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咽痒、异物感和咽喉痛;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较罕见的是患儿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2.抽动形式多种多样

运动性抽动:

(1)单纯性:①阵挛性:眨眼、点头、耸鼻;②肌张力障碍性:眼睑痉挛、夜间磨牙、眼球转动、肩膀旋转、持续下颌张开、斜颈;③强直性:腹部挛缩、肢体伸展、肢体弯曲。

(2)复杂性:嗳气、猥亵行为、模仿动作、摇头、袭击、乱踢、干呕、投掷、触摸、弯腰、呕吐。

发声性抽动:

(1)单纯性:吹风声、咳嗽声、呼噜声、呃逆、大笑、吸鼻声、吸吮声、清嗓声。

(2)复杂性:猥亵言语、模仿言语、言语重复。

3.抽动特点

(1)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到头、颈、肩部肌肉,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

(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3)症状呈波动性,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症状可在短时间受意志控制。

(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时出现。

4.共患病情况

患儿常共患多种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中以强迫障碍(OC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最常见。

02患儿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抽动障碍患儿辅助检查多无特异性,其目的在于寻找可能的获得性病因,评估共患病及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注意检查肝功、ASO、铜蓝蛋白、棘红细胞、血脂等寻找可能病因;脑电图检查主要用于鉴别癫痫发作,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在于明确基底核等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心理测验有助于鉴别共患病。

03家长应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态度?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抽动症状;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在初次发生抽动后,抽动随时间延长,约1/3的患儿抽动会逐渐减轻或消失;约1/3的患儿抽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会出现波动,但无明显加重;约1/3的患儿抽动频率及严重程度会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学习,需要综合干预治疗。

但抽动总的演变趋势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总体预后相对良好。一般来讲患儿到成年期的3种结局:近半数患儿病情完全缓解;30-50%的患儿病情减轻;5-10%的患儿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04日常护理需要注意事项有哪些?

注意是否存在缓解及加重的因素,其因素是什么;有无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情况;是否存在新旧症状交替、此起彼伏的情况;是否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易于分神、多动、难于安静做一件事情、攻击行为、丢三落四、强迫行为、强迫动作、学习困难、易怒、癫痫或癫痫发作等;是否存在缓解期,缓解期的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月;有无局部或全身过敏、感染;有无抽搐、精神行为异常。

05抽动障碍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对轻度抽动的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密切观察;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抽动患儿,根据情况可从小剂量开始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突然停药,切记使用可引起或加重共患病症状的药物。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06哪些患儿需要住院诊治?

抽动障碍患儿多不需要住院诊治,但对于那些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治疗效果不佳,合并其他神经精神症状、体征,或症状、体征进行性恶化的,需要住院诊治。要排除继发因素(唐氏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自身免疫性脑炎、神经系统变性病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同时明确所有共患病(ADHD、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的诊断,在药物选择时应兼顾共患病的治疗,尽可能避免选用加重或恶化共患病的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