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从医学院毕业后,胡效坤在医学影像诊断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在大量的诊断过程中,他发现影像诊断病情更像是通过影像“猜测”,而许多疑难病例并不能从影像学角度做出明确诊断,这就让他萌生了在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病理组织的想法。
由此,胡效坤就踏入了介入医学的领域。学习进修、拜访名医、数不清的手术、成为国内知名的介入医学专家……不知不觉间,这”医”路,他已走了34年。
胡效坤正在与患者交流
无数患者的病例 他记在了心里
采访一开始,记者问胡效坤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患者,他回答道:“每天的病人太多,病人姓名是真的记不清了,但你如果拿病人检查时的病例过来,他的病情我一定印象深刻。”
胡效坤在询问患者病情
胡效坤的病人有很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用他同事的话说“每周都有好几位”。
去年,秦皇岛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身患乳腺癌,年龄过高,开刀手术对老人来说风险不言而喻,家人带着她向胡效坤求医,经过介入手术治疗三天后,老人出院回家休养。
这些远道而来的患者出院后,一段时间后往往还要复查。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很多病人不得不在当地的医院复查。由于不放心,胡效坤就告诉病人,等复查结果出来后把检查的材料邮寄给他,这样不用来回跑也能“在青大附院复查了”。
胡效坤正在看病例
手术后的艰难翻身 只为道一声谢谢
就在前几天,胡效坤为一位身患肺部肿瘤的84岁病人进行了介入手术。
胡效坤正在进行介入手术
患者家属告诉记者,在手术前,老人和家人都是比较紧张和担心的,毕竟年事已高,且病情复杂。
而在手术前一天,胡主任特地来到病房握着老人的手说,“老爷子,你的病我们会给你治的,你放心就行了…”“一双有力的手,几句简单的话语,却让我们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很有信心。”患者说。
如胡效坤安慰患者和家属的那般,老人的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结束后,身体虚弱、麻醉还没全退的老人,在手术台上想努力翻个身,胡效坤以为病人有何不适,马上至跟前询问,老人笑了笑,说“我就想对您说声,谢谢。”
“手术一结束,胡主任第一时间过来告诉我结果,那一刻我感觉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真的非常感动。”老人女儿李女士言语中满是对胡效坤的感激。
手术后第一时间把患者状况告诉家属,这几乎是胡效坤每一场手术结束后的习惯,“这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对于病人家属来说不是,我们作为医生明白病人家属在手术室外的那种焦急和不安。”
胡效坤在安慰手术后的患者
“胡主任总是这样,他经常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想这是我比医学技术更值得学习的东西。”胡效坤的同事说。
“与胡主任共事多年,我仍感敬畏和紧张”
胡效坤与科室同事在查房
“胡主任常和我们说,患者在手术台上多待一秒,就意味着风险多一秒,患者家属的焦急多一秒。”胡效坤的同事韩景奇说,胡主任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他说的手术速度要快、精、准,因为他自己做手术速度很快,我们很多时候都跟不上,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经历过无数次的手术后,我越来越能明白胡主任为什么如此要求我们。在手术中,有些人时有突发的情况发生,这时候一秒都容不得耽搁,你必须分秒必争。
科室一起讨论病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虽然已经和胡主任共事多年了,但和他一起手术的时候,我仍然处于一种敬畏和紧张的状态当中,胡主任身上的专注和专业让我容不得丝毫马虎,可以说是压力变为了动力,促使我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韩景奇说。
这大概就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中心办公室中,患者送来的那幅“医德最高尚巧手去顽疾”书法的最好诠释。
青岛新闻网健康频道原创出品
记者 任静
摄影 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