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1岁宝宝被超剂量喂药,导致需要肝移植!@家长朋友们,儿童安全用药不可忽视!

2023-06-29 10:31 作者:李海凤 来源:青岛新闻网健康
分享到:

前不久,1岁多的宝宝小丁患上感冒,出现了鼻塞、流涕的症状,家长给其超剂量喂了药物,导致宝宝出现皮肤发黄的情况。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小丁需要进行肝移植。

在日常生活中,超剂量给儿童服用药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少孩子因用药错误而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儿童安全用药问题不可不重视!青岛新闻网邀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平度院区综合儿科副主任王高燕,来为广大家长朋友普及儿童安全用药相关知识,把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用药需万分谨慎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王高燕直言,“儿童组织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也都弱于成人,很多成人药不能用于儿童,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氯霉素,中枢性镇咳药等,这些药物即使减少了剂量也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谨慎用药。王高燕表示,1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宝宝生病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她以常见的儿童发热症状为例:2个月以下的宝宝建议及时就诊,不建议自行服用退热剂;2~6个月的宝宝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次用药最短间隔为6小时;6个月以上的宝宝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2次用药最短间隔为6~8小时。家长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退烧只是对症处理,更重要的是明确病因,正确评估病情,避免发生严重后果。”王高燕补充说,“若宝宝体温不超过38.5℃,没有发热惊厥病史,也未出现明显不适,尽量不要使用退烧药,这样有利于清除感染和增强免疫功能。”

如果家长要自行用药,务必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看清药物能否用于儿童及其适应证、用药剂量等。再者需注意避免重复用药,有相同作用的药物不能叠加,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氨酚烷胺颗粒等复方制剂成分相对复杂,易发生药物叠加,应谨慎用于6岁以下儿童。

“良药苦口利于病”孩子怕苦不愿吃药,家长这样做可不行……

孩子怕苦不愿意吃药,有些家长会把药溶于牛奶、饮料、糖水、粥汤中给孩子服用,觉得这样“一举两得”。殊不知,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粥汤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甚至有的会破坏药物的结构,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比如饮料、粥中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很多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产生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儿童用药不当危害多,严重可致命!

王高燕介绍,儿童用药不当,例如使用了禁用药或慎用药、超剂量用药、同类药物叠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极有可能影响宝宝的骨骼、牙齿、脏器发育,还可能损害儿童的肝功、肾功、消化道粘膜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需要肝移植)、过敏性休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儿童用药,安全常识“药”知道

“安全用药是儿科永恒的话题。”王高燕介绍,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约有7000名儿童死亡。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也发布了儿童安全用药指南,提醒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注意以下事项:

1.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应结合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慎重选择药品。

2.药品选择应少而精,联合用药要控制。例如已经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之类的感冒药,就不能再同时叠加退烧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退热剂。

3.切忌为求速效滥用药物,如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等。忌多种药物混合灌肠治疗。

4.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如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药师或医生。

5.儿童用药用法用量要精准,尽量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用药频次要正确。

6.用药方法需得当,能口服不肌注、不静脉注射。

7.正确的喂药方式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且可避免药物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8.为儿童设置专用小药箱,药品存放要科学、合理,注意药品的保存条件,定期清理小药箱。

9.不要盲目相信“营养药”“海淘药”。

10.按时为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这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