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青滨附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晨交班。“老师您好,急诊来了一位患者,发病4小时40分钟,考虑急性脑梗塞,请急会诊。”挂上电话,副主任医师付秋菊一路小跑奔向急诊医学科。
家属自诉,患者于凌晨三点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性、转头时加重伴左侧肢体麻木、语言欠流利、恶心等症状。四个多小时后症状仍无缓解,家属将其送至青滨附院急诊医学科就诊。
家属告诉接诊医生,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有40年饮酒史。经查体,患者神志清,语言欠流利,伸舌右偏,双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鼻唇沟不对称,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左侧Babinski征阳性。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完善相关检查,头CT示双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肺CT示双下肺坠积性肺炎。
根据患者病史及病情,付秋菊副主任医师考虑患者为后循环急性脑梗塞,但因为距离发病已经过去近5小时,大大超出了溶栓时间窗。为评估是否有可挽救缺血半暗带及血管内治疗的指征,故进一步查头核磁及血流灌注。但在脑部核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患者突然呕吐大量咖啡色胃内容物,意识模糊,喉间痰鸣,血氧难以维持,遂立即停止检查并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随后患者突发心率下降至35~50次/分,经一系列措施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心律,急诊以“急性脑梗死”收住ICU。
患者经过吸氧、呼吸、营养支持、减轻脑水肿、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虽然意识逐渐转清,但却因双侧桥脑梗死,发生了“闭锁综合征”,这让所有人心凉了半截,因为“闭锁综合征”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预后差,死亡率高达90%,可谓真正的“九死一生”。
结合患者的病情,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高焕民仔细为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后决定拿出科室独创的“杀手锏”——“神经共振搭桥理论”,即选择极点,实施共振,撬动瘫痪的躯体。也就是利用《黄帝内经》的缪刺法,通过针刺哑门穴,让阳气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当共振同频时,激起的波就传递到瘫痪的唇舌和肢体,以重建神经网络。
所有人都知道,哑门穴是个风险极高的穴位,但眼看着患者情况越来越危急,为了那一线生机,也出于对自身技术的自信,高焕民主任医师果断选择了这种治疗方法。屏气凝神,捻转银针,高焕民主任医师不敢有丝毫懈怠。首次针刺后,患者就可以张嘴伸舌头,第二天面部出现表情。连续针刺3天后,患者面部表情一天比一天丰富。看见针刺效果明显,高焕民主任医师悬着的心也开始慢慢落下。
随后,他又在原来哑门穴的基础上增加了双侧风池穴、百会穴。经过1周治疗后,患者可以很自由的来回扭头,肩部可以抬起,右侧上肢可以抬离床面,自行放到胸前,右侧下肢可以床上平行移动。
看到患者的情况越来越好,神经内科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太谢谢你们了医生,是你们救了他的命……”家属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