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讯 (记者 任静)斯里兰卡遭受恐怖袭击时为心理抚慰前往、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为当地患者筛查和治疗心理疾病、看到身陷困扰的学生来咨询几次后决定继续上学了、看着治疗四年的患者慢慢找回自己的节奏……这只是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潘惟华医生21年从医经历中的一小部分。
他把自己比喻成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根拐棍。“可能患者在困难的时候拐着你走路,可能等他以后不那么困难时就把你放下了,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在慢慢变好,能回到正常轨道就可以了。”
从精神科临床医生到心理咨询医生
那是1998年,潘惟华正式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在这个岗位工作8年后,他慢慢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一群群病人在病房里反反复复的治疗,吃药他们会好,不吃药就会复发。“当时在做的只不过是在打捞患者而已,还是会有无数的患者涌来。”
当时的潘惟华觉得自己陷入了人生或者说是职业的瓶颈处,他看不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所在。“更多的是一种医生使命感的心理在心里翻腾,感觉不到给患者带去的帮助。”
直到2006年,潘惟华来到北大六院进修,这次的学习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开始觉得,很多患者的心理疾病从得病到病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心理咨询医生可以从初期的时候就帮他们及时扭转。就比如一个把学习目标定高了而导致抑郁的学生,在他刚开始出现症状的时候给予合并心理治疗,及时调整他内心的苛责要求,使他正确的看待自己而恢复,从而避免成为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病人。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只是进入到一个岔路——跑偏了,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可以提供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扶他一下,陪伴一下。”潘惟华说,心理医生有时候就跟父母是一样的,你提供的是一段时间的陪伴,让他们从心灵上感受到你的存在和帮助,重启自己的信心,重回人生的轨道。
转眼间进入心理咨询门诊已经13年,潘惟华这样形容自己:每天干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心里觉得踏实;看到很多患者很快从一个病态回到正常状态,觉得开心;看到自己治疗了四、五年的重度患者在一一步步重新找到快乐,觉得有成就感。
虽然作为心理科来说,很多患者的治疗是很缓慢的,有的时候治疗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有的时候也令人很挫败,但想到患者总体趋势上是在一天天变好的,潘惟华就会有种身为心理医生的幸福感涌进心头。
患者情绪的“容纳转化站”
心理咨询特殊的一点就在于,很多来访患者的情绪犹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有的甚至是不相信医生,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刀剑”来与心理医生互动,现在的潘惟华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说,心理治疗师就像是个容器,有时你要把来访者射过来的“刀剑”接住,然后在治疗师这里转化成一些比较温和的话语来反馈患者,引导他们走出来。
“作为医生是需要给患者以身示范、给他树立一个榜样的,患者发出的一些攻击和敌意,医生如果像他的家长或周围人一样回复以同样的暴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医生要理解患者的行为并心平气和地带着他去思考: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反应……”
青少年是潘惟华最关注的一个群体。之前一位患有自闭症的青少年在医院治疗了一年半的时间,自闭症的患者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上是存在问题的,如果跟社会、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他们就会又闹又叫,用双手捶打自己,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潘惟华介绍,这个患者就是如此。
住院治疗中,在配合药物的前提下,潘惟华医生对这个青少年进行了持续的交流,逐步在他心里建立起信任,每次在患者遇到事情大发脾气后首先让他冷静下来,并慢慢引导他表达自己刚才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感受、想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逐渐的这个原本不擅表达的患者开始向潘惟华“告状”,开始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每每看到有患者这样的进步,潘惟华都发自内心的觉得开心和满足,“这个情绪的‘转化站’算是合格了”。
一直以来,潘惟华始终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他希望不仅是帮助患者把病治好,而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斯里兰卡、西藏…为远方带去抚慰
“你们现在还去斯里兰卡?”
“去”
“你不知道那边很危险吗?”
“知道”
这是四月份在出发前往斯里兰卡时机场工作人员和潘惟华的一段对话。
今年4月12日斯里兰卡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中,青岛市所辖的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派出的2名科考队员不幸遇难,1名队员受伤,按照青岛市卫建委统一部署,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潘惟华被医院紧急安排出国协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我们落地后,机场全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我们落地后的当晚还发生了九起爆炸。”当时的潘惟华不是没有恐惧,“知道自己要执行紧急任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
而就在刚刚过去九月份,潘惟华代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前往西藏对口支援一个月。具体援助的日喀则市海拔高达4000多米,由于高原反应,吸氧像吃饭一样成为日常,他的身体一个周左右才渐渐稳定下来,但在高原地区仍步履蹒跚。
“全西藏地区只有几个精神科医生,还都是在拉萨,这就意味着日喀则是没有专职精神科医生的,当地居民对于焦虑、抑郁症也是毫无概念的。”有个日喀则的领导身患抑郁症几年,曾出现过自杀倾向,去了几次拉萨的医院也没见效,眼看就快要绝望时,潘惟华医生一行的到来为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给他检查后,为他配了药物治疗,临走时这位患者已经完全恢复。”
潘惟华用两个词来形容在西藏一个月的生活:艰苦和充实。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地区,他和同事来到后,首先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心理疾病的排查、确诊、用药,有时甚至需要经常开车,翻越陡峭的高山和颠簸的土路,到偏远的藏民家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日喀则市卫计委领导的高度表扬,临走时双方还专门建立了后续的医疗微信群,继续为病人服务。此外,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还代表青岛市政府也对确诊患者援助了价值近20万的药物,给西藏人民带去了岛城人民的热诚和温暖。
同样充实的还有潘惟华的日常工作,除了心理咨询门诊、赴外援助之外,他每周会抽出一到两个晚上在网络上跟着外国的专家学习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案例督导。“把自己打磨好了,才能轻装上阵为患者服务,心理医生不能仅是个垃圾筐,还要会倒,专业的倒(反馈)。”医生潘惟华笑着说。
青岛新闻网健康频道原创出品
文字/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