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7.4万家用人单位减负21.3亿元,生育医疗费医保基金同比增长42.1%,提高部分高值耗材的报销标准为参保患者减负3.76亿元——
我市晒出“医保”市办实事新进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1日讯今天,市医保局组织开展2022年“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暨“医保机关开放日”活动,邀请2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市医保局机关及服务大厅,听取3件医保市办实事办理情况报告。记者获悉,在持续降低职工医保缴费费率方面,今年已为27.4万家用人单位减负21.3亿元;在提高各类生育医疗费保障待遇,支持三孩政策落地实施方面,生育医疗费医保基金今年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42.1%。此外,我市今年提高了5大类60多种临床常用高值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已为参保患者减轻个人负担约3.76亿元。
生育医疗费医保基金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42.1%
截至8月底,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6.01万人,共支出医保基金169.08亿元。其中,为60.11万住院患者报销77.99亿元;为64.17万门诊慢特病患者报销32.35亿元;为229.26万名普通门诊患者报销5.69亿元;为5.23万大病患者报销32.17亿元,人均报销达到6.16万元。全市医保基金每天结算6.36万人次、6800万元,稳稳兜住广大市民医疗保障底线。
市医保局详细介绍了今年3件医保市办实事的办理情况。今年,市医保局持续降低职工医保缴费费率,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自疫情发生以来第五次实施降费政策,自今年1月1日起,再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0.5个百分点,截至8月底,今年已为27.4万家用人单位减负21.3亿元。自7月起,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施为期3个月的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政策,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职工医保待遇不受影响,并全面实行"免申即享"经办模式。
国家新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为发挥生育保险的保障功能,降低育龄妇女生育成本,市医保局通盘考虑、主动作为,进一步提高职工生育医疗费支付标准。自2022年1月起,对包括产前检查、分娩费用、生育并发症等相关病种的结算标准予以调整提高。提高生育并发症报销标准,涉及30多个病种,大部分病种的结算标准提高了1倍。扩增相关病种,将试管婴儿技术中常用的减胎治疗纳入生育病种保障范围。同时,减化优化报销流程,产前检查费用在产妇分娩出院时由医保基金直接定额支付给个人。截至8月底,我市生育医疗费医保基金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42.1%,政策效果明显。
考虑到我市全民补充医保制度停止实施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减轻参保人就医负担,市医保局自今年1月1日起对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骨科、心脏外科、眼科等5大类60多种临床常用的高值医用耗材提高了医保支付标准。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使用的心脏封堵器,支付标准由1万元提高至5万元;用于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心脏起搏器,由3万元提高至5万元;肿瘤介入手术使用的射频电极,由1000元提高至6000元。截至8月底,我市医用耗材的医保分担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9.61%,共为参保患者减轻个人负担约3.76亿元。
18家DRG试点医院次均个人负担同比下降8.59%
今年,市医保局扎实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大力培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除市办实事项目外,市医保局努力办好其他各项惠民利民实事,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后顾之忧奋力作为。
市医保局升级实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提升计划,为参保居民增加每人每月最高1050元的生活照料服务保障,提高了农村居民护理保险待遇水平。截至8月底,全市正享受长护险待遇人数达到5万人,其中参保居民2.41万人;护理保险资金支出6.16亿元;全市定点护理机构总数达到1066家,护理服务队伍2.4万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1486万小时。
面对降费减收和提待增支的双重压力,市医保局用改革解难题,实施更有效率的医保支付政策。全面推进住院医疗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改革国家试点,18家试点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个人负担三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8.83%、2.41%和8.59%;在西海岸新区实施按人头总额打包付费改革,让医共体把区域内参保群众的疾病预防、治疗、健康管起来;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中医日间病房医保试点医院由4家扩大到全市二级乙等及以上定点医院,试点病种由13种扩大到19种,87.5%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力支持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此外,针对群众异地就医难问题,市医保局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变审批备案制为承诺备案制,省内异地长期居住和省外就医自助备案,省内临时就医免备案。目前全市异地住院联网结算医疗机构达到379家,普通门诊省内省外联网结算机构达到81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4520家定点机构跨省医保卡刷卡结算全覆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