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脂肪肝,更要查它!4个中医方,给肝减减肥!

由于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脂肪肝大军。脂肪肝,顾名思义,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所导致的病变,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低龄化趋势。那么,哪些人最容易被脂肪肝“缠身”呢?得了脂肪肝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脂肪肝最爱找这6类人

1.太胖的人。

当脂类物质过多时,肝脏载脂蛋白不足以结合全部的脂质,剩余脂质沉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肥胖性脂肪肝。这类脂肪肝在体重得到控制后,往往会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2.爱喝酒的人。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所致。研究显示,75%~95%的长期嗜酒者存在脂肪浸润。每天饮酒80克~1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增长5~25倍。

3.快速减肥的人。

禁食、过度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都导致体内没有足够的糖用以分解功能,进而引起脂肪分解量短期内大量增加,肝脏“工作量”激增,损伤肝细胞,影响其脂蛋白合成能力,导致脂肪肝。

4.营养不良的人。

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脂类物质不能变成脂蛋白进入血液,故而沉积于肝细胞内,最终形成脂肪肝。

5.糖尿病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50%~80%的患者合并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过度摄入脂肪或糖类有关。

6.药物滥用者。

肝脏担负着分解药物的作用,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吐根碱以及砷、铅、银、汞等也会伤害肝脏。需注意的是,降脂药也可干扰脂蛋白的代谢,长期滥用也会增加药物性脂肪肝形成的几率。

得了脂肪肝,更要查血糖

脂肪肝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脂肪肝患者应经常监测血糖,以尽早发现疾病先兆。脂肪肝患者大都有肥胖症,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会经常处于高血糖状态。尤其是重度脂肪肝或出现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发生异常,会影响正常糖代谢,导致肝糖原合成障碍,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引起糖尿病。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如及早预防,能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但由于脂肪肝没有典型症状,许多患者在初期都不太重视,也没发现糖尿病危险,直到出现持续肝功能异常,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才反应过来,但此时糖代谢异常已难以控制。所以,一旦诊断为脂肪肝,就要定期查血糖,必要时需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是否伴有糖代谢异常。

即使是糖代谢处于正常阶段的脂肪肝患者,也应坚持定期检测血糖,最少半年一次,因为糖代谢正常的脂肪肝患者也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另外,出现脂代谢、糖代谢紊乱的脂肪肝患者,必要时应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

四个中医方,给肝减减肥

事实上,中医学中并无脂肪肝一说,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归为“积证”“积聚”“痰浊”等范畴,认为是肝脾不和、痰浊内阻所致,病灶在肝脾肾三脏。日常生活中,采取穴位按摩、耳穴按压、刮痧疗法及中药浴足等方法可为它“减肥”。

穴位按摩。

脂肪肝的防治与足三里、丰隆、中脘、气海、天枢等五个穴位息息相关,可采取按摩或针刺疗法刺激这些穴位,以达到辅助治疗或预防脂肪肝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拇指或食指点在以上穴位,按顺时针方向按摩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或发热感为度。上述穴位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十次为一个疗程,隔日一次。一般治疗1~3个疗程即可。

耳穴按压。

耳廓被称为“人体健康窗口”,在耳部取对应脾、胃、肝、交感、内分泌、三焦、大肠等部位的穴位,以粘有磁珠的胶布贴压,一般选取5~6个穴位,饭前按压3~5分钟,每日按压5~6次,使耳廓潮红发热。提醒大家,此法每次单侧取穴,两耳交替进行,3天换一次,5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月。

刮痧。

用边缘光滑的刮痧板,蘸食油或清水在膀胱经、督脉、肝经、任脉等经络处重点刮拭。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用力要轻柔,不可过重,以出痧为宜。如果不出痧,也不要强求。等刮痧部位印迹消退后可进行第二次刮痧,10~15次为1个疗程。

中药浴足。

临床发现,中药浴足是最受欢迎的方法。选择等量的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红花等药物,加清水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当时足浴20~30分钟。一天一次,30次为1个疗程。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四个方法需要医生辨证体质后再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饮食和运动调理。脂肪肝患者要禁酒,刺激性大的、生冷的,含有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的食物要少吃。饮食原则是低糖、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果和高纤维素食物,比如薯类、木耳、蘑菇、糙米等。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运动对控制病情很有效果,能加速体内脂肪的消耗。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推荐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散步、骑车、游泳等。尤其是肥胖的脂肪肝患者,更要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