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二十四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全国上百万肿瘤患者收到一份大礼包。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这一举措,将打开进口抗癌药进一步降价的空间,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释放出浓浓的民生暖意。
进口抗癌药物多是“天价”,特别是进口靶向药,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成为被告、兄弟自制抗癌药救母等新闻事件,屡屡成为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调查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诊支出共计9739美元,77.6%的受访者认为,癌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2017年12月1日,我国26种进口药品关税统一下调至2%;此次进口抗癌药品降到零税率,就是从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推进改革,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也有人担心,从2%降到零关税,抗癌药物的降价幅度并不会很大。其实,此次实施的是组合拳,除降关税外,将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并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多措并举消除流通环节各种不合理加价。特别是较大幅度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税负,让群众切实感受药价的降低。为降低抗癌药物价格,我国还曾启动国家医保价格谈判,以国家的名义与跨国药企谈价,用市场换价格,用团购的方式促降价。
事实上,进口药价格高企,底气来自他们的独创性,而真正从根本上降低药价,关键还在于提升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打破垄断。比如说,国内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上市,一举打破肺癌靶向治疗长期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称之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它上市后的价格比进口替尼低了1/3,上市当年销售额即超过2亿元。实践证明,国产品种创新发展,才有实力挤掉进口抗癌药药价的“水分”。
正因此,在取消进口抗癌药关税、继续扩大开放的同时,还应该为国内药企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用改革解决深层体制机制积弊,就能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增强国内药企的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新药研发能力,从根本上降低药物价格,为群众带来更多看得见的实惠。
(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