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第二届微创青光眼手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青岛眼科医院成功举办了“2025青岛眼科医院临床科研创新论坛暨谢立信教授从医执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届论坛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国内顶尖眼科同行,围绕眼科临床与科研的前沿热点深入交流,共同探索眼科领域的前沿创新方向。

大会期间,青岛眼科医院青光眼科成功举办第二届微创青光眼手术培训班。本次培训聚焦iTrack微导管在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中的前沿应用与技术推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医师踊跃参与。培训内容兼顾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注重深度结合与临床转化,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交流热烈,为广大学员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实用高效的高水准学术盛宴,有力推动了MIGS技术的规范化发展与临床普及。

开幕致辞:聚焦微创发展,共绘行业蓝图

会议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潘晓晶教授主持并致辞。潘教授首先对到场的授课专家与参会医师表达热烈欢迎,同时明确本次培训班的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的实操训练与前沿理论教学,促进 iTrack微导管技术在青光眼微创手术中的规范应用与临床推广,为更多眼科医师提供可实践的技术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在开幕环节中,高度认可微创青光眼手术的发展前景与临床意义。他指出,MIGS手术的问世不仅重塑了青光眼治疗的整体格局,更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了诊疗模式的升级;他特别强调,随着 MIGS技术的持续创新,青光眼手术正朝着更精准、更安全、更微创的方向稳步迈进。

学术讲座:专家齐聚授课,解析前沿术式要点

本次培训班特别邀请国内多位眼科领域顶尖专家现场授课,内容围绕 MIGS技术核心原理与临床实践展开: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乔春艳教授系统梳理了 MIGS手术的分类标准与发展趋势,强调需结合青光眼类型及发病机制制定个性化术式方案,倡导“能修不换、能内不外、能微不巨”的手术理念,提出 MIGS正引领“青光眼手术领域的文艺复兴”,并着重指出房角镜检查是 MIGS手术的核心基础,是每位青光眼专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莉教授深入剖析了 GATT手术的成功关键要素,涵盖适应症的精准筛选、术中操作的细致把控及术后并发症的科学应对,建议临床初学者优先从 PCP手术开展实践,若操作未达预期可及时转为小梁手术,待掌握 Schlemm管定位技术基础后再开展 MAT手术,且需在规范运用房角镜操作后尝试 GATT手术,同时提醒术中需注重穿管的顺畅性,防范后弹力层脱离等问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张绍丹教授详细介绍了穿透性 Schlemm管成形术(PCP)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规范,指出该术式通过“小梁切除 +导管引导缝线扩张”的组合方式,构建“内引流 +外引流”双重机制,在 ICE综合征、A-R综合征、Prter异常等复杂难治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表现出显著治疗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牟大鹏教授则分享了新型微创术式——3T手术(小梁开窗 +导管疏通 +缝线扩张),提出该术式通过三重作用机制实现更贴合生理需求的降眼压效果,在保留小梁网功能的同时大幅减少术中出血情况,初步临床数据显示,其降眼压效果与 GATT术式相当,且安全性更优,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部分继发性青光眼,尤其适合与白内障手术联合开展。

现场学习氛围热烈,专家授课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获得参会医师的广泛认可。

实操培训:VR预演 +动物眼模拟,全方位提升实操能力

培训期间的上午时段,专门设置动物眼模拟实操环节(Wetlab)以及VR drylab虚拟培训环节,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潘晓晶教授与周龙芳副主任医师联合领衔指导。学员借助 iTrack微导管在动物眼球上开展模拟操作,亲身实践 GATT、PCP等术式的关键步骤。iTrack微导管配备的红光照明引导系统,有效保障了操作的精准性,帮助学员更清晰地掌握导管穿行位置,进一步增强了在临床中开展 MIGS手术的信心。

讨论环节:聚焦临床难题,深化交流成效

在专家授课结束后的互动讨论环节,学员们围绕 iTrack微导管手术实操中的临床难题积极提问,重点关注术后高眼压、后弹力层脱离、缝线移位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授课专家针对各类问题逐一深入解析,结合实际临床案例分享实战经验,现场互动频繁,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有效解除了学员在临床实践中的困惑。

结语:筑牢技术根基,助力行业进步

本次培训班采用“理论授课 + VR drylab +动物眼实操 +病例讨论”四位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全面增强了学员对 iTrack微导管手术的认知深度与实操能力。作为 iTrack微导管青光眼手术系统临床培训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将持续为全国眼科医师搭建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推动 MIGS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应用与创新发展,为提升眼科的诊疗整体水平、强化慢病管理和守护大众眼健康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