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十大功能定位”目标要求,青岛医院建学科、聚人才、强技术、治专病,将一个个“规划图”变为“施工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速增质。
强基固本,优势专科集群式发展
“院士学科”领衔、专科集群式发展,是青岛医院夯实学科建设的具体路径。依托血液、胸外、创伤骨科三大院士团队,医院建设六大中心——胸部疾病中心、血液中心、创伤(骨科)中心、消化疾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妇科中心,成立血液中心江倩教授、风湿免疫科苏茵教授、胸部疾病中心李剑锋教授等名医工作室。优势学科通过牵头成立“专科联盟”“协作中心”等形式,强化协作,实现区域内逐级带动、层层辐射、协同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成立肿瘤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按照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方向,细化学科设置,以骨科为例,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肩肘外科、手外科、足踝外科等亚专科相继成立,形成骨科疾病全覆盖、集群式发展的新格局。
持续“加码”,引入顶尖医疗资源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25年1月,青岛医院引入国内一流高水平团队——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建设心脏大血管外科。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年手术量连续二十年位居全国前三位,涵盖国内已开展的所有术种。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成功实施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冠脉搭桥等数例高难度手术,成功率100%。团队在青岛可常态化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所有术种,为更多患者带来“心”希望。
快通道
年近60岁的张女士(化名)反复胸痛1年,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仅用不到3小时,完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手术采用快通道麻醉技术,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快通道心脏麻醉:指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内插管,常定义为手术室内拔管或术后6小时内拔管。可缩短患者ICU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可改善病人的预后和降低医疗成本。
高难度
53岁的王先生(化名)确诊心脏瓣膜病2年,辗转多家医院,因顾虑手术风险,长期药物保守治疗。到青岛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时,已出现严重心衰,呼吸困难整日无法平卧。心脏彩超检查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明显扩大,舒张末直径8.3厘米(正常成年男性一般小于5.4厘米),心脏体积是正常人的2倍大,随时可能有猝死风险。面对复杂病情和高风险挑战,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手术时间不到4小时,高难度心脏手术创造生命奇迹。
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
80岁的王阿姨(化名)患有冠心病多年,用药后仍间断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造影检查显示冠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病,住院期间频发心绞痛。术前多学科制定周密治疗方案,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团队成功实施了急诊冠脉搭桥手术,为患者重建心脏血运,架起“生命之桥”。
专病专治,看病就医更加精准快捷
针对岛城及周边患者多发、高发疾病,青岛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开设专病门诊,方便患者直接、快速、精准地根据疾病选择专业医生。
目前,青岛医院已开设糖尿病足专病门诊、睡眼障碍专病门诊、痛风专病门诊、肺结节专病门诊、中西医结合干眼症专病门诊等20个,每个专病门诊都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驻的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定期坐诊。其中,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青岛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徐海林教授牵头成立的糖尿病足专病门诊将原本可能辗转于内分泌科、骨科、血管外科等多个科室治疗的疾病,实现“一站式”诊疗服务。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汇聚优质医疗资源,群众就医从“患者跑”到“专家来”,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多受益。下一步,青岛医院将锚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十大功能定位目标要求,持续引入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