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心医院鞠芳:以医术与温情挑战肿瘤,引领患者走向健康之路

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由于癌症病因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公众的认知常常还停留在谈“癌”色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阶段,而肿瘤科的医生们,除了需要从生理上针对病灶“快”“准”“狠”地治疗,更需要给予患者“春风细雨”般的情绪安慰。

鞠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曾多次赴美国、欧洲的顶尖癌症中心进修学习先进技术,凭借热情、毅力和仁心,几十年如一日在临床医学的道路上一路深耕,始终站在和“变异细胞”作战的第一线。

从“大面积”到“定点”

从普通放疗到精确放疗,从钴60治疗机到高端直线加速器,从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不仅仅为医生打了一剂“强心针”,更带给了患者很大的信心。“安全性提高了,病人做治疗的痛苦更小了,疗效更好了,正常组织的损伤也能够控制了。”鞠芳说。

鞠芳回忆起最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其中一位肺癌患者:“一位老教授,肺癌晚期,胸水严重,不能下床,生存情况非常不乐观,甚至化疗也出现了耐药性”,后来尝试靶向药物后,结果令她喜出望外:“大概一个多月之后吧,我外出学习回来在走廊碰到这位患者,他激动地拥抱了我,让我看看他有多好!”鞠芳说她当时甚至没能第一时间认出这位在走廊上迈着坚实步伐,一把将她抱住的老教授,对方喜悦非常,连声感谢。

回忆起这段“有些年头”的故事,鞠芳仍神色动容。在这条和肿瘤赛跑抢时间、抢人的路上,多一种治疗方法就意味着对患者多一份生存的可能性,每一步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在“挑战没想过的可能性”。

另一位肺癌骨转移的病人,则属于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特别好的人群,最后敲定了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方式,效果惊人。“肺癌并淋巴结转移、多发骨转移得到完全缓解,从PETCT上看所有病灶完全消失了,至今已过去五年多,多次复查均未发现复发。”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乃至迈过五年生存期的大关,让每位患者能够更健康、更好地生活下去,是她毕生的追求。“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在我刚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像现在这样多样的、新型的治疗手段,这样好的预后,是很难想象的。”

不仅“治病”,更要“疗心”

随着靶向、免疫等多种“绿色疗法”的全面使用,患者的治疗选择也成为了鞠芳最常遇见的问题。很多患者常问一句话:“很担心化疗,不想做,能不能只做免疫治疗?”鞠芳总是耐心劝说,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病情不同,甚至基因检测结果不同,“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联合多种治疗手段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实际上我们大夫做的都是既规范化又个体化的治疗,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体情况,结合血象、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制定和调整出最适合的个体方案。”鞠芳表示,和许多人想象中化疗会“去了半条命”不同,很多病人上午做完之后,下午就来向她感慨“没有想象中的难受”。医者仁心,以人为本,“我们近年一直在建设‘无呕吐病房’、‘无痛病房’,疼痛、呕吐的概率和程度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

除了对放疗、化疗的担心,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误解和不正确的选择也是鞠芳常常担忧的问题。很多偏方、土法,缺少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无法保证疗效,甚至是有毒的,但往往过于夸张和“乐观”的疗效宣传使得很多病人在前期治疗上走了“弯路”。“很多病人可能是抱着‘以毒攻毒’的心态去尝试偏方,但实际上偏方不能治大病,不仅没法针对癌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反而可能破坏了正常器官功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延误最合适的治疗时机。”

因此,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病”。在工作中,和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要治疗疾病本身,更要“和他们多聊聊,多沟通。”肿瘤的治疗不是“一刀切”,是不断摸索,相互信任,医患“携手作战”的过程。只有医生和患者相互配合,“先评估,后治疗,再调整”,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才能选择反应最轻、效果最好的方案,尽量延长患者生命、缓解患者痛苦。

积极预防,“内”“外”兼修

“综合施策科学防癌”是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那么居民要如何预防肿瘤呢?鞠芳告诉记者,预防肿瘤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内”要控制饮食、作息规律和坚持适量运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远离过量的烧烤、烟、酒,甚至是高脂肪食物也要谨慎摄入。”鞠芳强调,除了饮食之外,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作息不规律或过度疲劳都容易造成身体负担,会造成咱们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失调,自我保护的屏障可能会降低。”亚健康状态,不仅容易增加患癌风险,也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外”要远离环境污染、室内油烟、致癌化学物等高危因素,远离长时间日晒,长期暴露在有患癌风险因素的工作环境下,则需要做好必要的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