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本能,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来自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窥镜室的张善玲已经在护士这个岗位上走过了18年,无论是不眠不休的病房,还是紧张忙碌的检查室,不同的科室,不同的环境,张善玲都在用心守护着患者,用脚步丈量着黑夜与白昼的距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善玲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承诺——干一行爱一行,用自己的责任、善心、爱心去温暖患者。
十年急诊工作的嬗变
医者之美,感动常在。日常工作中无意的一瞬间,却往往成为最为感人的一个画面。急诊工作开启了张善玲护士工作的大门。急诊科是一个工作辛苦风险又高的科室,作为一名急诊护士,每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逐步恢复康复的场景、每当得到患者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所有辛苦化作欣慰,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张善玲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心里最美的画面。
或是在喧嚣的急诊室里默默地忙碌着,或是在患者床前认真地守护着,或是在抢救患者时训练有素、镇定自若,就这样,张善玲在岗位上努力发挥着光和热,点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十年的急诊工作,让张善玲真正见识了人的生老病死,使她完成了懵懂青涩的嬗变,成为了急诊科的一名优秀的护士;十年的急诊工作,使张善玲开阔了视野,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急症患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突发事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知识,大大提高了应变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ICU里的生命拉锯战
2014年,新院搬迁,医院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张善玲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走进ICU。ICU是一新建学科,面临着医护人员少,相互协作缺少默契,新入职人员相关知识缺乏等重重困难,张善玲又投入了专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与科室进修回来的护士、医生共同协商各项工作流程、制度并不断完善,手把手带教新入职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理论水平。创建科室的前半年,没有休过一个休息日,每天披星戴月难得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让张善玲记忆犹新的是建科后收治的第一例病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干出血的徐大爷,徐大爷的病情不但牵动着患者家属的心,也牵动着张善玲的心,她和同事们日夜不停地全力以赴抢救。探视时间,大爷的老伴吕阿姨看到朝夕相伴的爱人如今躺在病床上,而且随时都可能离开她,她已经泣不成声,跪在地上祷告,祈求上帝能带领大爷渡过难关。看到吕阿姨颤抖柔弱的身躯,张善玲觉得什么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于是上去搀扶着她,与她一起祈祷,希望借给她一些力量。张善玲默默地与这个家庭一起同行,陪伴他们渡过最困难的时光,期待奇迹的出现。
擦大便、擦身、洗头、理发、刮胡子、喂饭……张善玲和同事们默默地尽自己的力量把患者照顾好,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心去做。当吕阿姨探视的时候,张善玲尽可能让她多陪一会大爷,也把大爷每天的变化都详细地告诉阿姨,希望她能安心。虽然六个月后徐大爷还是离开了,但是吕阿姨和科室医务人员的深厚的感情并没有因此断开,每过一段时间,吕阿姨就会带着自己亲手做的菜前来看望,即便张善玲现在已经离开ICU,依然还能品尝到吕阿姨的美食。
医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2017年,又翻开了张善玲工作的另一篇章——内镜室。内镜室从张善玲加入,正式脱离消化内科,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室。进入内镜室,张善玲是一个外行,为了能尽快熟悉日常工作,完善科室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做好内镜工作的质控,张善玲积极参加各项内镜相关的培训、会议,在小女儿还在哺乳期时前往杭州参加了全国的内镜质控会议,参观了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内镜中心,真正认识了内镜中心的结构、运转模式。在日常和操作医生跟台配合操作中学习内镜的基础技能,在多次的外出参观培训、外聘专家讲课操作中学习相关的内镜理论知识,张善玲对内镜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现在张善玲已经能清楚地认识所有的内镜操作的相关附件,了解他们的性能,不再是一个门外汉了。现在的内镜室是全院的软式内镜中心,全院所有的软式内镜使用过后都要到内镜室进行终末处理。未来张善玲和团队成员将继续加强内镜室的建设,结合内镜医生的相关要求,满足内镜诊疗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新技术及“互联网+”开展区域性内镜检查治疗病人管理,更好地开展早癌筛查的相关工作。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正在三医各个角落里不断完善、发展。作为一名优质护理实施者,张善玲会继续用心体谅、呵护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善心和爱心去温暖患者。一个有温度、温情、温暖的工作者,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