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负责本次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循证研究基础部分的专家,秦岭教授在此次颈椎病研究交流论坛上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报告和讨论,他对本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体会良多,并就体内验证性实验及体外活性研究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神经根型颈椎病循证研究的基础部分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展开?
秦岭教授: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机械性压迫激发炎性刺激造成的神经根损伤,退变组织分泌炎性因子,诱导局部疼痛。现代医学认为椎间盘退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和椎体变形是导致脊柱整体退变的主要原因,机体老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颈椎的改变。
所有针对颈椎病的基础研究都基于临床开展,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离体细胞的培养,通过这些手段检测与临床病症的病理生理吻合性,继而通过实验模型的建立开展机理、诊断、治疗的有效性评价等。临床诊断颈椎病依靠的是影像学以及血液炎症因子检查,我们把临床的这些手段相应地运用到基础研究当中。因为人与动物的结构差异性,在建立模型上肯定有一定难度,于是我们摸索出了可重复的神经根压迫动物模型方法,让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具有可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同时具有针对性,通过适度结扎神经模拟脊髓神经根压迫,引起功能障碍如麻痹等,进而局部出现炎症、水肿等改变,取材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病变,再制定药物治疗方案,通过给药来观察治疗效果。
记者:颈舒颗粒在体内及体外分别具有哪些药理学特点?是否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
秦岭教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是炎症引起的疼痛。炎症可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水肿变化以及取材检测神经细胞、脊髓液中的炎症因子来观察,其中小胶质细胞的增生是检测脊髓微环境损伤的信号,可以根据这些炎症因子的表达,来观察肢体的反应。行为改变方面的观察有触觉的测试,与模型的反应进行对比以及治疗前后触觉反应的对比等,从中可以反映药物治疗的效果。细胞层面可以通过细胞模型诱导产生炎症因子,给与复方药、混合单体、单体或者某种有效成分,反复验证药物的病理生理以及疗效。这一系列研究都分别有各自的总结报告,基础研究方面的两个团队在动物模型和药理分型方面也会陆续有很多成果展现,包括本次会议上孙天胜教授的研究报告也会写成论文发表到国内外的杂志上,这对中医药的国际化填补了空白。我的团队所建立的重复性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18美国骨科研究年会上被选为主题报告,研究质量给很多医师和科研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另外,团队所著关于复方活体研究的总结报告刚被国际顶尖脊柱专业杂志The Spine Journal接受在线发表,这是该杂志首次接收中医中药方面在治疗脊柱疾患的基础研究。
记者:您认为中药药理在骨科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何特点?
秦岭教授:中药的历史悠久,成药由君臣佐使的配伍构成。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应用,预示着凭经验和主观反馈来定义疗效已不合时宜,应依靠现代科技如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客观技术来协助诊断,让传统的中药疗效变得有据可循。国药精方这次的尝试有示范意义,从临床到基础,再论证、多中心加上双盲实验的方案对颈舒颗粒进行论证,该方案根本上提高了颈舒颗粒的临床疗效证据水平,让医师用药有据可依,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个方案是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者协同探讨之后设计出的,然后通过权威医院进行临床研究,本次研究结果发布会的举办也证明这次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仍需后续改进。值得肯定的是,这个良好的开端为很多中药的现代论证和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治疗退化性疾病方面,中药的配伍治疗很有意义,因为相关病症不是单一病因,符合复方中药作用多靶点综合体现疗效,所以在了解病理生理的基础上用配伍方剂进行治疗是合理的,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